网站首页 > 设计名人> 文章内容

还原初始情境:大纪念馆的设计

※发布时间:2016-2-28 17:55:0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今年是世界反战争胜利周年。这个纪念的重要一部分就是犹太纪念。

  随着各种大纪念活动的制、规范化,大创伤戏剧也变得常规化、制了,并导致了制与原发性、常规化与唯一性的矛盾。因为大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最不可思议、最不能接受而又最不能回避的巨大创伤事件,是高度原发、独一无二的,因此与常规性相对。甚至有人怀疑大创伤记忆的制、常规化,可能导致其变成陈词滥调,各种纪念活动不过是例行公事,纪念的结果不是牢记大而是遗忘大。

  但亚力山大似乎并不赞成这样的观点。他指出,大的常规化并不必然意味着忘却,也不一定其原初性的。在大悲剧叙事中,隐喻性的纽带把符号意义和观众注意力从原发性创伤转移到了一系列此后发生的与之存在类比关联的创伤之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最初创伤的意义遭到了抹杀或。这里面的转换关系和操作程序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为了达到制、常规化与原初性的统一,大纪念馆的设计之一就是设法你的原初体验。大遇难者总统委员会(President’s Commission onVictims of the Holocaust)向当时的卡特总统提交的报告称:建立博物馆的目的是“防止未来的恶”,而其目标则是“建造一座能让参观者重新体验那个原初悲剧的建筑。”(,)这样才能加深参观者的心理认同,而不是置身事外。

  以特区大博物馆(年开馆)为例。博物馆模仿的空间设计:“三楼是一个建构性的空间,随着参观者进入死亡的世界,空间变得紧迫压抑,产生出一种凝重而的感觉。实际上墙壁是没有粉刷过的,管道在外面,而且在三楼和四楼除了供由于各种原因必须离开的人使用的火警出口和隐蔽的电梯外,没有其他出口。”(,)可见为了保持大创伤的原初发生情境,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依照博物馆首席设计师的描述:“这个展览的意图是要带着参观者走过一段旅程…….我们意识到如果沿着他们走过的,从正常生活进入聚居区,火车,从火车走进,走过里的通道,一直走到最后,一感觉他们所受到的那种……如果参观者能够能走一遍与他们(应指当年的)相同的旅程,那么就能够理解这个故事的含义了,因为他们自己也亲身经历了整个事件”(,)

  这样的设计使得参观活动成为相当真实的“悲剧之旅”,各方面都力求做到写实,因为只有写实才能有效能够培养认同。参观者甚至还会得到一张代表大遇难者的身份证护照,以强化个人化的认同,“让参观者与真实人的真实脸庞联系起来。”(,)

  与此同时,展览的设计还要着力避免叙事或英雄叙事,悲剧叙事:“这里的戏剧化操作中的每个设计都是以鉴定的悲剧叙事为出发点。展览设计师小心翼翼避免表现出任何囚犯‘被动抵抗’的痕迹,生怕这回激发英雄主义和罗曼蒂克的进步叙事。”(,)

  依照这个标准,国内各种抗战纪念馆的展览可能都存在过于强调、把者英雄化、浪漫化的问题。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